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政策问答

【来源:宕昌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 发布日期:2017-04-14 】 【选择字号:

1、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以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职责,实现事业单位宗旨和职责为目标,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等相关制度安排。

2、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就联系而言,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主要借鉴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经验,二者的基本原理都是在组织体内形成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就区别而言,事业单位具有公益属性,组织使命是提供公益服务,弱化出资者角色,体现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治理;公司具有财产属性,组织使命是获取利润,依出资比例分配收益,彰显所有者权益。

3、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的意义是什么?

答:开展试点工作,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明确理事会等决策层的决策地位,减少政府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有利于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通过吸收事业单位外部人员参加决策层,扩大参与事业单位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三是通过明确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4、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答:政策依据主要有:一是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5、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试点改革立足于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改革的核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体制机制,革除制约公益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

6、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的目标是什么?

答:开展试点工作,重在探索完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途径,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规范治理模式,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扩大公众参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逐步构建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

7、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有哪些要求?

答:试点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是要确保试点单位的公益属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二是各相关部门和试点单位要做好相关的政策解释和说明工作,确保试点单位职工队伍的稳定,并结合试点单位自身实际,科学设置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8、哪些事业单位可以纳入试点范围?

答:在选择确定试点单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承担行政职能或者直接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的事业单位,一般不适于建立和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试点单位主要在直接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关注度较高、利益关联方较多且机构规模较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中产生,并涵盖不同的领域。三是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选择确定试点单位,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试点单位的选择和确定应报同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批。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将试点单位名单报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备案。

9、建立和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与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试点改革并不是要取消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只是将原来的直接、微观管理改为间接、宏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向事业单位委派理事、提名或任命理事长、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等,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依法独立开展相关业务活动,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产生或提名本单位的理事及管理层人选,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对本单位法人财产、内部人事和其他事务进行管理。事业单位应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反馈业务开展情况,并将发展规划、财务预算、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报告等重要事项报主管部门审定或者备案。

10、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试点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治理模式,在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构架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单位特点和工作需要,试点单位也可以设置监事或监事会,作为本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二是完善治理规则,内容涉及事业单位章程、理事会的构成和产生方式、理事的权利义务、理事会议事规则、管理层的责任机制等问题。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重要信息公开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等,拓展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管理、运作和监督的渠道。考虑到事业单位情况复杂,在管理方式上应有所区别,相关的政策文件没有对试点单位的管理运作作过多过细的限制性规定,给试点探索留下空间,相关具体内容可在试点单位的章程中做出细致规定。

11、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架构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架构包括决策层和管理层。决策层是事业单位的决策与监督机构,负责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对管理层执行决策层决议事项有关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层是决策层的执行机构,对决策层负责,并向决策层汇报工作。对服务事项涉及公众普遍需求,承载较多公共利益,以及可以依法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可设置监事或者监事会,作为本单位的专门监督机构,负责对本单位的财务、理事和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12、决策层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理事会,也可以探索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对于举办主体、投资主体单一的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理事会的组织形式。对于存在不同的举办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考虑采用董事会或者管委会的决策组织形式。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应由事业单位、举办主体(主管部门)商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结合实际确定。

13、事业单位理事会的职责权限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的理事会作为本单位的决策与监督机构,其职责权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拟定和修改本单位的章程;

2、拟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

3、审议和决定本单位重大业务事项;

4、负责本单位管理人员的任免或任免提名;

5、审议和批准本单位的财务预决算;

6、审议和批准内部职工的收入分配方案;

7、监督管理层执行理事会决议;

8、拟订单位合并、分立、变更、解散的方案; 9、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其他工作。

14、事业单位理事会与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理事会作为本单位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做出相关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有关决定和意见,并协调发挥对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监督功能。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可以选举产生1-2名代表进入理事会参与决策管理。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在章程中对两者的关系及协调运作机制做出相应的规定。

15、事业单位位的理事会该如何组成?

答:事业单位的理事会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单位、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范围应结合事业单位的业务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指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专家、行业代表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单位,应尽可能增加代表服务对象利益的理事人数,且本单位以外的人员担任的理事要占多数,具体比例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在事业单位的章程中予以明确。

16、事业单位存在多的代表服务对象的理事,是否会降低理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答:不会影响理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主要原因:一是政府举办事业单位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服务,满足公益需求。来自服务对象的理事对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事项有着更为直接和切身的感受,由他们参与事业单位的决策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事业单位理事会决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主要由来自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的理事予以解决,来自服务对象的理事重在体现社会参与和监督管理,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三是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理事会下面设置专家委员会,为理事会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理事在决策过程中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

17、事业单位理事会的规模如何确定?

答:事业单位的理事会成员一般为5-15人,为奇数。考虑到部分事业单位涉及利益关联方较多,且机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较大的情况,可适当扩大事业单位理事会的人员规模。根据精简效能,资源整合的原则,对于机构规模较小、业务活动相近的若干事业单位,也可以设立一个共同的理事会,对所属事业单位的重大业务事项等进行决策,并拟定相关的行业发展规划等。事业单位的理事会应设理事长1名,根据工作需要可设副理事长1-2名,协助理事长开展相关工作,规模比较大的理事会,也可设常务理事。

18、事业单位理事会的相关日常事务由谁承担?

答:原则上,由事业单位管理层所属部门负责理事会相关日常事务,如理事会会议的组织、筹办,组织和协助理事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职责开展相关活动等。设有常务理事的事业单位,也可由常务理事负责相关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也可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精简效能的基础上,在理事会下面设置秘书处等专门机构负责理事会相关日常工作。专门机构不定级别,负责人由管理层所属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兼任。

19、事业单位的理事如何产生?

答:事业单位理事的具体产生办法应在本单位章程中予以明确。一般而言,代表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组织的理事由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组织委派,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理事原则上由服务对象群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群体推选产生,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行政负责人以及其他管理岗位负责人可以确定为当然理事。理事成员应报主管部门和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并由主管部门颁发聘书。

20、事业单位的理事长如何产生?

答:一般而言,理事长的产生,可以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权限和本单位特点,采取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由理事会提名后经有关部门或者举办单位批准、直接由有关部门或者举办单位任命等不同方式。理事长可由事业单位或者事业单位以外的人员担任,具体产生办法、方式,应在事业单位章程中予以明确。

21、事业单位理事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的理事可以行使以下权利:

1、参加理事会会议,并对理事会决策事项进行表决;

2、对管理层执行理事会决议的行为进行监督;

3、检查本单位的财务状况;

4、提议召开临时理事会会议;

5、向理事会会议提出议案或罢免建议;

6、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事业单位理事应遵循的义务主要有: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按时出席理事会会议,忠实、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谨慎决策等。

22、事业单位理事是否可以领取相应的报酬?

答:事业单位的理事为非授薪职位,一般不得凭借理事身份,从事业单位领取报酬。因履行理事职责所需的相关补贴,按照本单位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对来自政府部门、本单位之外的理事,可根据理事的履职情况提供相应的误工补贴等。具体标准可在事业单位章程中予以明确。

23、事业单位理事长的职责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的理事长除履行理事的一般职责外,还承担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代表理事会签署理事会决议和有关文件,检查理事会决议实施情况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理事长主要统筹负责理事会的正常运作,对理事会的具体决议事项不具有最终决策的权利。

24、事业单位理事会的议事规则是什么?

答:理事会实行会议制和票决制。理事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按照本单位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每年不少于两次。理事长、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

理事会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属于理事会决策范围的一般事项须经全部理事的单数以上通过,重要事项须经全部理事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一般事项和重要事项的具体范围,由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在章程中予以明确。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出席理事会会议的理事,可以书面委托其他理事代为表决。

25、理事会会议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答:理事会会议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是由相关主体提议召开理事会会议,并确定会议议题。

二是提前十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将会议议题及相关材料提供给所有的理事。

三是召开理事会会议并就有关议题进行讨论。

四是表决并形成决议。

五是根据会议有关情况,真实、完整地形成理事会会议记录,并按有关规定向有关方面传达、报告或者披露。

26、对事业单位的理事会、监事会、专门委员会及其成员是否核定机构编制?

答:对事业单位的理事会、监事会、专门委员会及其成员,一般不核定机构编制。理事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单位、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关联方。监事主要由事业单位内部职工选举产生的代表兼任。根据单位特点和工作需要,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可以在理事会下设咨询委员会或者战略、审计、财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负责为理事会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其成员主要由事业单位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组成,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但事业单位应将本单位理事会、监事会的组成情况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27、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组成和职责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的管理层由行政负责人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层的职责主要体现在:

1、拟定业务活动计划;

2、组织开展业务活动;

3、管理本单位财务和资产;

4、向理事会提出一般管理人员的任免建议;

5、负责一般工作人员的聘任和管理;

6、执行理事会的其他决议。

管理层实行行政负责人负责制,由行政负责人就管理层的整个管理运作情况对理事会负责。一般情况下,行政负责人也是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28、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如何产生?

答:事业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提名,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等主要管理人员可以由理事会任命或提名,并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报相关部门备案或者批准。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可以选择1-2名行政副职领导岗位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管理层岗位实行公开招聘。一般管理人员可由管理层向理事会提出任免建议,再由理事会决议任免。

29、事业单位的章程如何产生?

答:事业单位的章程由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进行草拟,并由事业单位理事会审议通过,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本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审核备案。事业单位章程的修改也应按照前述程序,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本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审核备案。

30、事业单位章程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事业单位的章程应包括理事会的职责、构成、会议制度,理事的产生方式和任期,管理层的职责和产生方式等内容,并应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运作机制、基本流程等进行规定。章程内容应体现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契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

31、事业单位应建立哪些监督机制来保证决策层和管理层正确履行职责?

答:试点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重要信息公开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管理、运作和监督的渠道。

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委派理事会成员,参与事业单位的决策管理,通过参与事业单位年检、绩效评价等工作,监督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推选代表参加理事会、事业单位重要信息公开制度等,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机构编制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评价机制、章程审核备案制度、年度报告公开制度等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进行监督。

32、哪些情况下要追究理事决策失误责任,如何追究?

答:理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章程有关规定导致决策失误,致使本单位遭受严重损失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在表决中投赞成票的理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内容、类型和承担方式由事业单位章程根据理事的来源具体确定。

33、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向哪些部门提交?

答:试点单位要对本年度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编制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一般包括:本年度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预算执行情况、计划与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财务状况等内容。年度报告需向主管部门、本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提交。

34、事业单位应将哪些重要信息进行公开?

答:试点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的有关规定,真实、完整、及时地公开本单位章程、法人登记事项、主要业务活动情况等应公开的重要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其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业务事项,还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公示或者举行听证。

35、如何对试点单位进行绩效评价?

答: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要探索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来对试点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机制,其中符合条件的地区也可探索由社会独立第三方机构来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主体应当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业理事选聘、管理人员任免和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的重要依据。

36、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是否与在事业单位加强党的领导相冲突?

答:二者并不冲突。党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和组织的领导。在事业单位中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属于具体的公益性事务管理的范畴,其最终目标是使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效益最大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这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相一致的。

在建立和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加强党的领导可以通过两个路径来实现:一是组织领导上的保证。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事业单位的党组织领导人、行政负责人可以是理事会的当然成员,考虑到事业单位的行政负责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委派的理事一般都具有党员身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理事会的决策管理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二是思想政治上的保证。由于治理结构规范、治理规则有效、治理过程透明,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得以充分体现,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将进一步加强,客观上为党的基层组织做好基层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